齋欲深,檻欲曲,樹欲疏,蘿薜欲青垂。
幾席欄干窗竇欲凈澈如秋水。
榻上欲有煙云氣。墨池筆床欲時(shí)泛花香。
讀書得此護(hù)持,萬卷盡生歡喜。
嫏嬛仙洞,不足羨矣。
——吳從先《賞心樂事五則》
前
/
言
中國書房,又名“書齋”,是住宅內(nèi)專門作閱讀、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間,稱書齋,寓有高潔清雅之意。
“齋”在《說文》釋為“齋,戒潔也。”《廣韻·皆韻》“齋,莊也,敬也”,以此為名,是希望居于其中之人,內(nèi)心誠敬,修齊治平,不存茍且。
無論在外界如何喧囂,總能在這個(gè)小小的空間找到心靈的凈土。茶香墨韻,書里芳華。
至
/
簡
明窗凈幾,
一軸畫,一張琴,一爐香,
一架書,可通古今,
一部法帖,可描古啟今。
案幾之上,
有山石,有筆墨,有應(yīng)季花株,
閑聽窗外鳥,靜飲茶一甌。
《書齋說》里講:書齋宜明朗、清凈,不可太寬敞。古代文人認(rèn)為書房清爽明朗即可,少堆疊,空間適宜,不傷目力。
書房陳設(shè)布置,體現(xiàn)著書房主人的意趣。李漁在《閑情偶寄》中說:“宜簡不宜繁”,力求“高雅絕俗之趣”?!堕L物志?序》說“幾榻有變,器具有式,位置有定,貴其精而便,簡而裁,巧而自然也?!本环爆崳啙嵍兄刃?。
有屋一間,無論大小,一桌一椅一方幾,一燈一人一卷書,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靜悟、安頓心靈的所在。
亂花迷人眼,唯大道至簡。
清
/
雅
附庸者以物襯人,
陶情者玩物見心。
自古以來,文人多有此雅趣,如蘇軾曾記:”岸多細(xì)石,得二百七十枚,大者如棗栗,小者如芡實(shí),又得一古銅盆,盛之,注水粲然。“河岸邊孩童嬉耍時(shí)喜玩的石頭,這位大文人竟也據(jù)之為寶,玩出自己的一番味道來。
古人的書房布置,旨在追求一個(gè)"雅"字,布局格調(diào)匠心獨(dú)運(yùn),到處充滿了閑情逸趣。清代文人李漁曾提出:“安器置物者,務(wù)在縱橫得當(dāng),使人入其戶登其堂,見物物皆非茍?jiān)O(shè),事事具有深情。”
小紅書@白小白
與登高遠(yuǎn)游、醉心山水、流連歌舞這些娛樂活動(dòng)相比,在自己的雅室小齋里吟詩作畫、鼓琴待友、烹茶清談,與心中至交同賞名籍法書、前人筆墨、器物珍玩,足以令人心曠神怡,其樂無窮也。
古人書房中少不了香爐,香篆繚繞,像回蕩的琴聲,將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,將人帶入曠遠(yuǎn)澄澈的境界。
據(jù)載有好事者在山中囊云而歸,是書齋中放出。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,其行為真是憨得可愛。
煙云是書房的清韻,本不可強(qiáng)求的。古書名畫、四時(shí)花草、茶酒談笑,都會散出煙云。
焚一爐暖香、泡一杯清茶、展一方宣紙、染半卷書香。在三尺之間遨游天地,暢談古今!
在這方天地里,有書相伴,有墨相歡,有琴可談,有器可賞。
靜
/
心
文房里讀萬卷書,方寸間行萬里路
“幽幽書香靜心處”的書齋,是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所。
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齋,潔也,即書齋有高潔清雅之意。古人覺得身入書房,心神俱靜、陶冶性靈,如同齋戒一般。
李漁《閑情偶寄》中提到他理想的住宅,“市聲不入耳,俗軌不至門。客至共坐,青山當(dāng)戶,流水在左,輒談世事,便當(dāng)以大白浮之。”
古有陸游,將他的“老學(xué)庵”筑于鏡湖之濱,開門臨水,啟窗見山,心游神馳,好不自然,“萬卷古今消永日,一窗昏曉送流年?!苯裼辛簩?shí)秋,將書房修于半山腰。
即使不在山中,許多文人也會在書房周邊植樹種花,以襯清幽。
明代高濂就曾在《遵生八箋》中說“墻外四壁,薜蘿滿墻,中列松檜盆景,或建蘭一二,繞砌種以翠蕓草令遍。茂則青蔥郁然?!?/p>
林黛玉的“瀟湘館”更是“翠竹掩映,婆娑玉立,石子漫路,小溪潺潺,繞階緣房”,如詩如畫、清新脫俗、雅致清幽。
靜在屋外,也在屋內(nèi)。
在這個(gè)小天地里,可讀書、可吟詩、可作畫、可習(xí)字、可對弈、可會友......
書房不一定很大,一個(gè)小小的角落就好,昏黃的臺燈,滿架的書,足以抵抗夜晚的孤獨(dú),可以暢讀古今中外史,也可能在書中遇到未曾預(yù)料的驚喜,或者在書中獲得未曾有過的安全感與幸福感。
書房是一個(gè)美妙的地方,數(shù)千年的傳承讓它成為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風(fēng)雅。
---
部分圖片: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
文字參考:
《中國人的書房,骨子里的風(fēng)雅》
《古人書房:室雅何須大》 中國美術(shù)
《雅致:古代文人書房》 山陰芥子
- End-
EDITOR 編輯 花生菜菜子 CONTACTS 歡迎預(yù)約
元
元
元
元